到底什么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心理师来支招

2016-05-31 11:54:15498

编者语:又是一年儿童节到来,来聚焦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吧。参加1879计划™中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标准建设项目的同学们特别给力,羽编一约就约到了好几篇稿子,特汇成合辑,献礼六一。五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引用不同的理论,陈述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中,涵盖了从教养关系中的观念纠偏到方法构建,跨越了从0—18岁的身心发展,各有侧重,分别为五大问题: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到底有没有作用?

六一儿童节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如何利用关键时期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核心品质?

教养关系中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如何开发青少年潜能,持续推动能力发展?

P.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儿童的年龄范围是0—18岁。

01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到底有没有作用?

何梅老师简介:国家公职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主任,优秀工作者。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十分认同人的初始阶段对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安徽心钥心理咨询室创办人。

前段时间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中起不了多大作用,并写了一本书,中文翻译为《教养的迷思》。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对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还是认同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像我们想象的影响那么大,不可自诩是孩子的人生导师,过于代替孩子做主。

孩子自有其成长程序。就像蒙特梭利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天然的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引导孩子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假如父母过于用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孩子的精神胚胎没有发育的机会,这个孩子就会出问题。

比如,我的一个来访者刘某,由于强迫症来访。谈到她的母亲时,她说自己不能违背母亲的任何一个指令,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找什么对象,都要听她安排,否则就以死去要挟。表面上看在母亲的安排下,她上了不错的大学,有了体面的工作,找到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对象,算是教养成功。但刘某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这些都不是她的选择、不是她的意志表现,是母亲的意志在她身上的胜利,她本人就像是个工具,她的潜意识要想实现自己,就有了强迫行为,每天不能控制地要去倒垃圾,她认为那些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我的观点一是,不要过于干涉孩子,让他们有选择成为自己的权利。

我的观点二是,父母的教养不一定起多大作用,但父母的爱作用一定非常大。爱就像空气、水、阳光一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元素。近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多半与父母常年不在家、孩子缺乏爱有很大关系。爱是陪伴、拥抱、听他诉说,不是每年寄些钱就能够替代的。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建立一种爱与和谐的关系,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健康发展。所以父母不要忙着去给孩子灌输知识,不要忙着规范孩子的言行,建立爱的关系,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我的观点三是,外界或者说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很敏感,风吹草动就感到风声鹤唳,有的人雷霆万钧也是雷打不动;有的人越挫越勇,挫折是他的财富;有的人弱不禁风,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有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的人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很难去沟通。就这方面而言,我认为遗传因素要占到很大比重。人类和猴子的基因相差为0.03%,这0.03%的差别,无论后天如何努力,都不能让猴子和人一样。我不是说后天努力不重要,但是要承认后天努力成效的有限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父母或是抚养者对待孩子要用爱守护,静待花开。相信他的自然天性,并引导他健康成长。你认为呢?

02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优质的亲子共处时光

杨小舟老师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师。传播学硕士。馨晴心理咨询(苏州)有限公司负责人。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亲子关系、职场解压、女性个人成长领域。

儿童节临近,走在大街上,欢乐的节日氛围已经传递开来。孩子们也早已经期盼着收到礼物。我是一位五岁孩子的妈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理论的学习和与孩子实际互动的经历,让我对于这样一个节日有了多一些的思考。现在的物质条件,孩子们其实并不缺少礼物。甚至有些时候,礼物收到后并没有特别珍惜。那给孩子一份怎样的礼物,是真的能让他受益一生的呢?

台湾曾端真教授在她的研究《中青两代童年记忆中的家庭经验》中,以中年人为对象,进行早年经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合受访者所述,节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记得有一回爸爸带着全家一起出游,当时的气氛真是欢乐,也感觉自己跟爸爸之间的感情似乎很融洽。”

“有一次我在台风天生病,还发高烧,半夜时分,他冒着风雨抱我去看医生,这是我对他较有温馨感的童年经验。”

“小时候,每到傍晚,我就站在门口等爸爸下班,他每天都会带点心回来给我。现在想想,爸爸应该是知道我会等他,特地买给我吃的。”

……

看到这样的研究结果,不禁感慨,原来孩子看重的真的很简单。这些受试者所提及的长驻他们心底的温馨画面其实都是日常生活中亲子相处的点滴。

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时温馨美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生中重要且珍贵的生命能量来源。现实主义治疗大师格拉瑟曾以“生命照相本”来隐喻人所储存的记忆。他主张父母要多多提供美丽温馨的“相片”,放在孩子的生命相本中。这本“生命照相本”在孩子心里烙下了美好的互动画面,成为了他们心里最美丽的记忆,将会为孩子的人生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这里优质的亲子共处时光,强调的并不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当然,如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那是更好。)关键是能把握“优质”这一原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关系上,而不是放在具体的事情上。

在这一点上,我先生处理得不错。他工作比较忙,也经常会出差。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一定那么多,但在孩子心里,爸爸一直是很关心他在意他的好爸爸。我想这应该是先生在“优质”原则上把握到位的缘故。晚上回来再晚,他都会到床边摸摸孩子的头亲上一口。有时孩子被亲了会迷糊中醒来,他就会轻声地说:“爸爸回来啦!你好好睡吧!”可以看到,这时孩子是带着满足而幸福的微笑闭上眼睛睡去的。遇到出差,先生每天都会在孩子睡前和他视频通话。这已经成了他们的默契。五六分钟的视频通话,总是以“一天没见到你了,好想你啊”之类的话开场,又以“好好照顾自己哦”这样的温馨小提示结尾。中间很多话,基本都是吃了什么、做了什么之类很琐碎重复的小事。但五六分钟优质的亲子视频时间,消除了空间上的阻隔。

孩子的童年很短暂,一转眼的功夫就长大了。父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多和孩子留下些美好的共处片段,存入孩子的“生命照相本”中。说不定会成为孩子眼里最好的礼物!

03 如何利用关键时期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核心品质?

张艳萍老师简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致力于亲子及婚姻关系的咨询,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现有教育体制中,正常情况下孩子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小学,这样的设置是有其生理基础及对应的心理需求的,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和需求。下面主要分享一下婴幼儿时期孩子的主要成长需求。

 

0—3岁,是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候。亲密关系建立得好与不好,既关系到孩子以后家庭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又关系到孩子的安全感是否良好。显然,陪伴孩子是这个阶段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曾经有一位58岁的女士,父亲过世后把八十多岁的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因为无法忍受老母亲时不时抓着她的手聊天,觉得自己有病,专程来找心理咨询师咨询。经过了解得知该女士出生后没多久就被送到姥姥家,一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从小到大都没跟父母搂抱过。不少父母以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对孩子很好,很亲密,孩子不缺爱。殊不知,任何人的爱,都永远无法代替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如同孩子身体里的基因和流淌的血液无法被替代。

3—6岁,是孩子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时候。很多成年人会说,小屁孩儿那么小,懂什么人际关系,却不知,这个阶段就是成年后人际关系的雏形。孩子三岁后开始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儿,玩儿的过程中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很自然也很常见的事情,关键就在于发生冲突之后如何处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家长或是老师,把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分开,训斥几声那个占了上风的孩子,再哄哄那个处于下风的孩子,然后就此结束了。

类似的情境重复上演,占上风的那个孩子永远被训斥,成了习惯,处于下风的那个孩子永远被呵护,也成了习惯,却没有人关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最初的人际关系模式。

作为家长,无论我们的孩子是占上风的还是处于下风的那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及时了解孩子,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并引导孩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愤怒的情绪或委屈求全来表达。比如说,处于下风的孩子未必就是对的,只是大人看到了最后的那一刻是占上风的孩子做了不恰当的事情,比如打人。继续深究,这个孩子为什么要用暴力来表达,就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最核心的需求被关注,孩子才会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也才会愿意改变他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使,同样他/她所处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她的父母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家长,我们不仅是孩子的父母,首先是我们自己。如果家长只是因为“我知道这样做对孩子好”,就选择为了孩子努力工作或努力放弃,甚至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迷失了自己,试问能忍受多久呢?

1879计划的总督导廖凤池教授曾讲过,只有当你“欢喜做,甘愿受”的时候,你才是你自己。所以,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每一位家长都要先努力活出自己!

04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试试正面管教

吴荣荣老师简介:三岁男孩妈妈,大家习惯称她为腾妈。10年财务管理经验,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取得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CPDPE)、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学校讲师(CPDCE)资格。

我们的社会结构关系,比如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正在从由上而下的阶梯形态慢慢过渡为平等、合作、尊重的相处模式。在亲子关系中,也同样如此。

家长希望孩子快乐、自律、自信、充满力量、沟通能力好、有责任感、乐观、有主见、感受爱能够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现实很骨感:孩子凡事拖拉、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哭哭闹闹、不爱看书学习、干什么都三天热度、听不进道理……

期望的品格与当下的挑战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沟渠,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条小河之上,修一座从现实到期望的桥。正面管教就是这座桥的蓝图。

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简单了解正面管教的几种新的教养思路。

首先,学会破解孩子的“密码信息”。孩子是社会人,在群体互动中生活,其互动状态,暗含着呈现内心真实需求的密码。孩子有归属感时,会在互动中发展出他们的社会技能,而当他们没有归属感时,就会以“不良行为”来寻求关注。

德雷克斯说:“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比如:妈妈下班后,感觉很累,可是,刚一回家,孩子就哭闹着不让妈妈吃饭,想让妈妈陪着抱着,妈妈变得烦躁,也许会讲道理,也许会发脾气。孩子的目的是想获得妈妈的安抚和爱(即归属感),却没有得到正确回应,甚至把妈妈的表现解释为:妈妈不爱我。于是愈加烦躁、哭闹,妈妈也更烦躁……如此恶性循环。

如果家长提高觉知力,引领孩子去描述真实的需求,情况则会变成孩子越来越会觉察、识别,并准确表达想法和感受,表达和言行也会逐渐地内外一致。

第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培养途径之一就是让孩子学会真诚地对待别人,有爱和被爱的能力。

孩子在学习付出和帮助别人中找到价值感。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剥夺了他们的体验机会。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娇生惯养孩子所出现的情况:步入社会后总是愤愤不平地认为别人伤害了TA。正面管教则通过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人际间的良性循环。

第三,让犯错误成为学习的好时机。我们的惯有观念是,犯错误是羞耻的,可是谁的一生不犯错误呢?

想想我们小时候犯了一些小错误,老师家长的批评说教,往往并未让我们学会什么好品格,反倒是提醒自己下次千万别被发现。羞愧之心让我们面对错误时,无法正视,而是想否认、回避,从而失去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今天我们为人父母,也体会到当年我们父母的焦虑,害怕娇惯生出无能,严厉又导致反叛,总是陷入两难。

现在,我们懂得,原来作为大人也会犯错,而且可以从错误中获益。在错误之后问孩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事情能让我们学会什么?并教孩子学会道歉和修补,学会承认,才能在真理面前幸福地低头。

05 每个儿童都应该做“智力结构CT

王晓霞老师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企业培训师、会心理创始人。受训背景:绘画治疗、催眠、韦氏及MMPI心理测量及解读。擅长儿童心理、学业指导、高考志愿填报。

智力结构CT理论上源于现代神经心理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神经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学习能力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都有他们自己的物质结构基础。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则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存在“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语文好,有的人歌唱好,有些人唱歌老走调”等这些能力和行为上的差异。理论上指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每个人由于神经生物结构不同,所以这七种智力在结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结构优势和特点。

那如何去了解人的神经心理特点及其智力结构优势呢?

以Wechsler智力测验作为主体的成套神经心理检验所反映的73种心理功能几乎涵盖了人类与学习相干的各类心理能力,揭示了这些心理能力的结构特点与个体学习和发展的关系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为了形象地描述智力结构CT工作原理的“科学理论 ”、“检验方法”和“解析技术”这三部分的关系,可以运用公众熟悉的医学检查方法——CT做出如下比喻:

现代神经心理学理论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类似于CT理论;

Wechsler智力测验作为主体的成套神经心理检测,类似于CT的照片技术;

三维智力结构分析解读技术,类似于CT的分析技术。

能力提升是个人提升的关键。以能力训练中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习举例,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可以“让不聪明的学生变得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数学思维方法通常指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抽象、归纳、假说、演绎。与数学科目中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广义的数学思维方法。

研究证明:最明显的学习能力变化阶段,发生在初中升入高中后。 高一学生很容易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因为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的知识相对简单、题型变化少,经过反反复复练习,学习能力不高的同学也能掌握。因此,初中的学习能力往往不能成为学习成绩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到了高中,知识容量扩大,对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要求比初中高出很多,大部分题目都相当于初中的综合题型。决定成绩的是学习能力而非勤奋。

在一个案例中,某学生自己认为“有些课文内容老师未讲自己已经懂了,有些要老师讲了才会懂,有些即使老师讲了也不懂”。他的智测显示,“算术”分测验拿到了顶级的19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在“图片排列”这一块竟然处于中下水平。正是这两种能力的不匹配性,导致他出现学习很不稳定的情况。他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敏感性,但逻辑能力较弱,对事物的相关性把握不好。随着知识的加深,这种制约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其不匹配性对学习的影响会日益凸显出来。

可以调整吗,如何调整?答案是肯定的。先测评孩子在智力、个性、情商、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水平,通过智力CT检测大脑功能、神经功能、智力结构、分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再针对弱项提供发展指导,从而达到提升综合能力的效果。由于体系庞大,篇幅受限,就不一一展开,这里只是提供这样一个发展思路。

(全文完,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报名1879计划,请点击我要报名

实时了解1879信息,请关注1879公众号